查看原文
其他

央媒专访!深圳市委书记重磅解读深圳发展新格局!

来源:深圳梦综合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央视《新闻联播》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以改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在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正增长。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如何进一步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9月4日晚,央视《新闻联播》系列报道《权威访谈·乘势而上 奋勇前进》播出了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的专访。



【权威访谈·乘势而上 奋勇前进】王伟中:以改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在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正增长。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如何进一步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来看本台记者对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的专访。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深圳经济增速一度低到-6.6%。而进入二季度逐月向好,快速反弹。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这得益于一套纾困惠企政策“组合拳”。“惠企16条”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600亿元;“稳增长66条”推动重点行业和关键企业扩产增效。同时,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领导牵头,做好“链式服务”。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这得益于一套纾困惠企政策组合拳头。“惠企16条”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600亿元;稳增长“66条”,推动重点行业和关键企业扩产增效。同时,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领导牵头,做好“链式服务”。



深圳市委书记 王伟中:市领导每个人担任一个链的长。大家分头去联系,联系不是挂名,你对上游下游你要清楚,每个产业不一样,“卡脖子”的地方不一样,“卡”的程度程度也不一样,对企业我们是一企一策,链长也是一链一策。持续跟进,帮助这个链能够安全稳定。



改革不停顿,今年3月,深圳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推行“一网通办、智慧‘秒批’、精准服务”政务服务模式。同时,医药卫生体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深圳上半年商事主体和企业(数量)不降,都是升的,1到7月份,深圳企业新增了17万家,就说明国际看好中国,看好广东,看好深圳,所以外资投资也在增长,民营企业的投资也在增长。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深圳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平台。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推行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项目经理制等,探索国际创新合作新模式。



深圳市委书记 王伟中:我们(明确)财政的科研资金对基础研究的支持,要不低于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30%以上,研究构建了基础研究加上技术攻关,加上成果的产业化这么一个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成为按照总书记讲,高新技术企业(产业)也成为一面旗帜。



接下来,深圳将继续重点抓好“三个千亿”项目: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年度投资1000亿、新增工程投资1000亿、新增发债项目储备1000亿。同时以改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来源 :央视新闻联播、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权威访谈】

中央之声专访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央广网北京9月5日消息(记者刘祎辰)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作为超大型口岸型移民型城市,深圳对疫情严防死守,效果获得国际赞誉;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深圳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上半年经济增速实现由负转正。《权威访谈》专访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春节返乡人口超千万、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对超大型、口岸型、移民型城市深圳来说,疫情防控挑战巨大。抢抓“第一时间”,深圳20天建成有1000张床位的应急院区,率先公布确诊者活动轨迹;构建严控网络,深圳建立社区、社康、民警“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强化防疫物资保障,深圳成立工作专班,60天口罩产能翻千倍。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深圳对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都会自我加码,再拧紧一条。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严防死守,外严防输入,内严防扩散,严防再输出。疫情防控不住,其他无从谈起。
一个月内遏制了疫情蔓延,深圳经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肯定。随后,复工复产加速进行,深圳出台“惠企16条”为企业减负超600亿,减租、减社保、贷款贴息等多措并举,两个月内复工达产追平去年同期。“新基建+传统基建”协同发力,带动深圳经济运行强劲复苏。
王伟中:我们近期发布了新基建实施意见,总投资4119亿,今年要完成1000亿以上。5G基站原来定的今年8月底4.5万个基站,其实到7月底完成了4.6万,率先在全球实现了全市域5G独立组网。这个是有一定的超前,实际上搭建好了一个平台,给更多的创新创业者提供一个舞台。
从受疫情影响一季度GDP下降6.6%,到二季度同比增长6.2%,上半年实现0.1%的增长,深圳经济v型反弹背后,是千万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齐头并进,影响辐射全国。深圳实行重点产业“链长制”,不仅着眼于当下,更关注长远,协调上下游。
王伟中:一个很大的链有几千家企业,全国各个地方,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关键技术你买不来,我们搞了一个“链长制”,按照产业链一链一策,瞄准难点、痛点、堵点,分近中远期来解决这些问题。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周年。深圳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将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一号改革工程”,1-7月深圳新登记企业大增14.1%,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2%。
王伟中:1-7月份,深圳的企业新增了17万家。说明外资也好,民营企业也好,各方面投资者看好中国,看好深圳。整个的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吸引了更多人来在这投资。我们还是要用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人民日报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9月5日,人民日报04版刊发题为以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访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的权威访谈。


人民日报2020年09月05日04版

以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

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访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记者  贺林平 吕绍刚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周年。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圳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上有哪些亮点和经验?记者专访了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记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影响,深圳如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王伟中:面对复杂形势,深圳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千方百计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虽然受疫情冲击,今年一季度GDP下降6.6%,但二季度快速反弹,增长6.2%,上半年增速实现扭负转正(增长0.1%),呈现逐月、逐季向好态势。

一是突出“快”,第一时间打出纾困惠企政策组合拳:出台实施深圳“惠企16条”,全方位帮助企业减轻税费负担超过600亿元;出台实施稳增长“66条措施”和“千百亿稳增长行动”,推动全市经济今年4月以来逐月回稳向好。

二是突出“准”,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市、区政府、国有企业及驻深央企等为租户减免租金达23.2亿元;为85.9万家用人单位减免社保费270.1亿元;加大金融支持实体企业力度,为2.79万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1895亿元;“深i企—精准服务企业”小程序为3000多家企业解决4000多件诉求。

三是突出“实”,确保各项措施直达基层、落地见效。比如,多次调降工商业电价,并大力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收费,确保终端用户实实在在获益;主动帮助企业申请防疫物资应急审批,今年3至7月我市企业累计向18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医疗物资39.9亿美元。

记者: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深圳如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六稳”“六保”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王伟中: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全市“一号改革工程”抓紧抓实,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今年1至7月,深圳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4.1%,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出区域性国资国企改革、公共交易平台建设等系列改革举措,破除市场隐形壁垒,取消对各类市场主体不合理限制。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企业于8月24日成功上市。

我们实施营商环境改革20条,率先推动个人破产立法,防止“老赖”恶意逃脱债务;率先实行企业除名和强制注销制度,有效破解企业“退出难”困局,努力打造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

今年以来,深圳在推动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船籍港改革、跨境金融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为实现外贸稳增长发挥积极作用;此外,紧扣便利化,打造智慧高效的政务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推出近250项“秒批”事项和近200项“无感申办”事项,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真正做到了“一网通办”“全城可办”。

记者:深圳作为一座创新型城市,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上有哪些措施?

王伟中: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在总体要求之外,摆在第一项的任务就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尽管深圳技术创新较强,但原始创新相对薄弱,因此深圳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先导。

深圳率先设立“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聚焦创新链薄弱环节,每年拿出不低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谋划建设光明科学城以及光子源等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群;已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拥有鹏城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湾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2261家。

深圳推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2条,与国际接轨推行项目攻关“悬赏制”、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同时,进一步发挥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协同效率高的优势,强化产学研结合,推动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例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率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创建20多年来累计孵化企业2500多家,培育上市公司22家。

我们还重视发展科技金融,强化人才支撑,着力营造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构建起全链条、全周期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今年上半年,高科技龙头企业实现逆势增长,华为销售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13.1%和9.2%。

记者: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深圳有什么思路和做法?

王伟中:围绕“六稳”“六保”特别是稳外贸、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深圳重点推进四个“协同发力”。今年1至7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806.1亿元,继续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一是坚持“新基建+传统基建”协同发力,以有效投资扩大内需、增强后劲。市委将今年定为“重大项目攻坚年”,上半年329个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63.2亿元,在重大项目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回升,一季度、1至4月、1至5月、上半年增速分别为-16.1%、-8.6%、-0.1%和7.8%。

二是坚持“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协同发力,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出台《深圳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探索集群发展模式,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上半年全市新登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7万户,增长38.5%。

三是坚持“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协同发力,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首先着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全市进出口总额上半年实现转负为正;同时帮助企业对接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976个,实际利用外资291.8亿元、增长4.2%。

四是坚持“先发地区+后发地区”协同发力,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目前对口帮扶包括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全面对口帮扶三大领域。对口地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4.01万,已帮助194.36万脱贫;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18.73亿元,今年投入40.12亿元;累计社会帮扶资金超过760亿元,今年已募集超过20亿元。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贺林平 吕绍刚


经济日报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抓住“双区”建设重大机遇 创建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



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深圳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精准落实“六稳”“六保”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突出成绩。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对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进行了专访。




记者: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周年。在这个特殊年份,又面临疫情前所未有的冲击,深圳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机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王伟中:今年对深圳而言十分特殊。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0岁生日。8月18日,深圳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


面对复杂形势,深圳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广东省委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先行示范区标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季度深圳GDP同比下降6.6%,二季度快速反弹、增长6.2%,上半年增长0.1%,展现出强大韧性。


在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中,我们注重“三个突出”:


第一,突出“快”,第一时间打出纾困惠企政策组合拳。在疫情暴发初期,出台实施深圳“惠企16条”,全方位帮助企业减轻税费负担、稳定现金流,合计为企业减负超过600亿元;在疫情相对缓和期,出台实施稳增长“66条措施”,推动重点行业和关键企业扩产增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实施“千百亿稳增长行动”,推进一批千亿级、百亿级的目标任务。


第二,突出“准”,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真金白银为租户减免租金,市、区政府、国有企业及驻深央企等为租户减免租金已达23.2亿元。加大失业保险减免返还力度,截至7月底,共为85.9万家用人单位减免社保费270.1亿元。加大金融支持实体企业力度,截至7月底,全市21家银行共为2.97万户中小企业累计提供贷款1895亿元。上线“深i企-精准服务企业”小程序,平台累计访问次数超330万次,收到来自3000多家企业的4000多件诉求,绝大部分已办结。


第三,突出“实”,确保各项措施直达基层、落地见效。着力破除政策执行中的“堵点”,确保各项政策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比如,我们多次调降工商业电价,大力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收费,确保终端用户实实在在获益;支持企业扩大防疫物资出口,主动帮助企业申请防疫物资应急审批,3月至7月深圳企业累计向18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医疗物资39.9亿美元。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改革是深圳的根和魂。深圳是如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六稳”“六保”中遇到的问题?


王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与落实今年中央出台的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磅改革文件紧密结合起来,以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等为抓手,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我们坚持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抓紧抓实,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实施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清单210项,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今年1月至7月,面对疫情冲击,深圳新登记企业数量逆势而上,增加17.8万家,同比增长14.1%。


一是紧扣市场化,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出区域性国资国企改革、公共交易平台建设等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破除市场隐形壁垒,取消对各类市场主体不合理限制。


二是紧扣法治化,打造更加规范透明的良好法治环境。我们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努力打造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


三是紧扣国际化,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外贸外资环境。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推动与港澳规则衔接,探索建立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为实现外贸外资稳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今年1月至7月,深圳进出口总额达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806.1亿元,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


四是紧扣便利化,打造更加智慧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坚持“有事服务、无事不扰”“服务前移、贴身周到”,个性问题个性解决、共性问题政策解决。全面提升城市服务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推出近250项“秒批”事项和近200项“无感申办”事项,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真正做到了“一网通办”“全城可办”。


记者:作为一座创新型城市,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深圳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上有哪些措施和经验?


王伟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始终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深入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起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使深圳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


基础研究方面,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式的源头创新。我们建立了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率先设立“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出台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每年拿出不低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前深圳拥有鹏城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湾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2261家。


技术攻关方面,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实现路径,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2条。遵循能放尽放的原则,简化预算编制、下放经费调剂权、允许科研资金“跨境”,让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报表和审批中摆脱出来。集中火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技一策”“一企一策”,在芯片等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成果产业化方面,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我们实施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计划,推动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沿途下金蛋”。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力度,丰富技术入股、技术分红、成果转让收益分配等方式,让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实现“名利双收”。


科技金融方面,大力发展天使投资等创业投资,“让创新插上资本翅膀”。深圳于2018年设立了全国首支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首期出资规模50亿元。目前已累计投资129个天使项目,撬动社会资本近70亿元。同时,设立30亿元的融资担保基金和20亿元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深圳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进行再担保,积极支持企业贷款融资。


人才支撑方面,我们着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片区建设人才公园,成立总规模达80亿元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并下大力气解决人才关心的税收、教育、住房等问题。


记者:深圳经济外向型程度比较高,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有什么思路和做法?


王伟中:结合深圳作为外贸大市、工业大市的实际,我们围绕“六稳”“六保”特别是稳外贸、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重点推进四个“协同发力”:


一是坚持“新基建+传统基建”协同发力,以有效投资扩大内需、增强后劲。我们将今年定为“重大项目攻坚年”,专门成立稳投资工作和项目审批服务两个专班,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上半年,329个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63.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8%,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已累计建成4.6万个5G基站,成为全球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


二是坚持“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协同发力,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推出一批生物医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5G等重点领域的产业政策。上半年,全市新登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7万户,增长38.5%。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其中由我担任全市总链长兼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梳理全市若干重点产业链,做好“链式服务”,重点协调解决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协同配套、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问题。


三是坚持“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协同发力,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着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实施外贸企业出口信保等系列支持政策,为2.5万家外贸企业实施统保,降低其出口风险。全市进出口总额迅速回升,一季度、上半年增速分别为-11.7%、-0.5%,1月至7月增速1.6%,实现转负为正。大力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境外上市融资、海外研发等,推动与国际投资、贸易等规则相衔接。上半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976个,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增长5%;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看着地图做生意,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四是坚持“先发地区+后发地区”协同发力,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自觉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先行责任,通过对口帮扶推动产业梯度转移,释放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让国内循环更加顺畅。目前,深圳对口帮扶包括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全面对口帮扶三大领域,涉及9省份有关地区。我们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18.73亿元,今年40.12亿元;累计引导社会帮扶资金投入超过760亿元,今年已募集超过20亿元。深圳为全国、广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应有贡献。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杨阳腾




新华社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精准落实“六稳”“六保” 勇当尖兵先行示范

来源:深圳特区报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深圳精准落实“六稳”“六保”各项工作任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城市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进一步彰显。近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快、准、实 经济恢复逐月向好
  记者:深圳落实“六稳”“六保”、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王伟中:面对复杂形势,深圳以先行示范区标准战疫情、稳经济、谋发展。
  我们坚持底线思维,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千方百计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一季度深圳GDP同比下降6.6%,二季度快速反弹、增长6.2%,上半年增长0.1%,展现出强大韧性。工作中,注重“三个突出”:
  一是“快”,第一时间打出纾困惠企政策组合拳。在疫情暴发初期,实施“惠企16条”,帮助企业减轻税费负担、稳定现金流,为企业减负超600亿元。在疫情相对缓和时期,实施稳增长“66条措施”,从力促工业加快复苏企稳、加大高水平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精准有效投资等方面推动重点行业和关键企业扩产增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实施“千百亿稳增长行动”。
  二是“准”,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加大失业保险减免返还力度,到7月底,为85.9万家用人单位减免社保费270.1亿元,预计全年可减免453.7亿元。加大金融支持实体企业力度,截至7月底,全市21家银行共为2.97万户中小企业累计提供贷款1895亿元。上线“深i企-精准服务企业”小程序,提供便捷线上服务。
  三是“实”,确保各项措施直达基层、落地见效。着力破除政策执行中的“堵点”问题,确保各项政策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比如,深圳多次调降工商业电价,大力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收费,确保终端用户实实在在获益,打通政策传导“最后一公里”。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记者:深圳如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六稳”“六保”中遇到的问题?
  王伟中: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深圳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全市“一号改革工程”抓紧抓实,倡导“有事服务、无事不扰”“服务前移、贴身周到”理念,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事实证明,营商环境越好,市场主体越有活力。今年1-7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深圳新登记企业数量逆势而上、不降反增,增加17.8万家,同比增幅达14.1%。
  今年8月,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落地,可以更好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更好满足科技型企业上市需求,将有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致力于将这座城市的一切活动纳入法治轨道,研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探索实行企业除名和强制注销制度,有效破解企业“退出难”困局。
  打造“服务型政府”。属于个体的困难,通过“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属于共性的困难,出台公共政策推动解决。截至目前,深圳累计推出近250项“秒批”事项和近200项“无感申办”事项,所有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办。
  下一步,深圳将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哪不行就改哪,以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等为抓手,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咬定创新不放松 构建新发展格局
  记者:创新已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深圳如何依靠创新驱动来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先行示范?
  王伟中:创新是深圳动力不竭的发展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深圳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实现更多“从0到1”式的源头创新。二是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2条,推行项目攻关“悬赏制”、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三是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四是发展天使投资等创业投资,“让创新插上资本翅膀”。五是着力解决税收、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深圳重点做好稳外贸、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先行示范。
  我们坚持“新基建+传统基建”协同发力,以有效投资扩大内需、增强后劲。计划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三方面总投资4119亿元,预计今年完成投资1006亿元。1-7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到今年8月,深圳已累计建成4.6万个5G基站,成为全球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
  我们采取“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协同发力,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创新推出“链长制”,梳理全市若干重点产业链,由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担任链长,我本人是全市总链长和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重点协调解决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协同配套、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关键零部件国产替代等问题。
  深圳是外向型经济大市。我们坚持“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协同发力。今年以来,深圳进出口总额迅速回升,1-7月实现正增长,增速为1.6%。同时,帮助企业对接大型电商平台企业,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看着世界地图做生意,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作为先发地区,我们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自觉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先行责任,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18亿元,组织社会捐助超过760亿元,已助力9省(区市)194.36万人实现脱贫。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将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更多精彩: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